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 HAdV)肺炎(以下简称腺病毒肺炎)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多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部分患儿临床表现重,肺外并发症多,重症病例易遗留慢性气道和肺疾病,是目前造成婴幼儿肺炎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高度关注。
流行病学
腺病毒肺炎是由人腺病毒感染引起,人腺病毒 为双链DNA病毒, 感染潜伏期一般为 2-21 天,平均为 3-8 天, 潜伏期末至发病急性期传染性最强。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包括:
1.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2. 接触传播:手接触被腺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未经洗手而触摸口、鼻或眼睛;
3.粪口传播:接触 腺病毒感染者的粪便。最常发生于 6 个月至 5 岁,尤其是 2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2 岁以下儿童。患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损者更易发生重症。腺病毒在一些物体(如水槽和毛巾)的表面可存活较长时间,且其对酒精、乙醚等常用消毒剂不敏感。因此,被腺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和器具需要使用含氯、过氧乙酸等的消毒剂消毒或采用加热消毒处理。
临床表现
起病急,常在起病之初即出现 39℃以上的高热,可伴有咳嗽、喘息,轻症一般在 7-11 天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重症患儿高热可持续 2-4 周。一些患儿最高体温超过 40℃。呼吸困难多始于病后 3-5天,伴全身中毒症状,精神萎靡或者烦躁,易激惹,甚至抽搐。部分患儿有腹泻、呕吐,腹胀,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少数患儿有结膜充血、扁桃体有分泌物。重症患儿一般情况差,面色苍白或发灰,精神萎靡或者烦躁,容易激惹,呼吸增快或困难,口唇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明显,心率增快,可有心音低钝,肝脏肿大,意识障碍、惊厥、昏迷。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腺病毒病原学进行诊断。强调在病原学诊断之前根据临床表现对本病进行早期识别,并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采取隔离措施以及恰当的经验性治疗。若当地有腺病毒感染病例,高热持续 3 天以上、面色苍白、精神反应差、肺部有啰音、心率增快,应当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尽早行病原学检查,以早期诊断。
治疗
如出现高热、咳嗽、喘息、精神差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对于疑似或确诊腺病毒肺炎患儿,应当进行早期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预防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
2. 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定期清洁与消毒,保持干燥,消毒 使用含氯、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擦拭消毒。
3. 注意手卫生:强调流动水洗手 。
4. 咳嗽或者打喷嚏 时,用纸巾掩住 口鼻 ,如果没有纸巾等用品,注意用肘部掩 住口鼻 。在公共场所,如果有咳嗽,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疑似患者亦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儿童患者应当佩戴不同型号的儿童医用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