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留言反馈
新闻动态
@所有人:这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请查收
作者 :      发表时间 : 2024-07-10 09:34:53     浏览 :

026e892d8cdaf3ea73e5633f486bc563.jpg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手、足、口等部位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为主,我院儿科主任医师殷炽龙介绍,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宝宝可以通过接触污染水或饮用被污染的水而经口传染,患病宝宝咽部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以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污染周围的空气。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多为 2—10 天,平均 3—5 天。

(二)临床症状体征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


第1期(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 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 感染者)在病后 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 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手足口病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二)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指导专家


03f45f8dbcf1af318f15aec5dc8180a9.jpg



殷炽龙



职称

主任医师

职务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负责人,儿科学教研室主任

学术任职

广西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委员

广西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成员

广西优生优育协会委员

广西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

梧州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

擅长对儿童危重症的救治、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的救治。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