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健康科普 近日,我院收治了一名因处理鱼时不慎被鱼鳍刺伤拇指的患者。在短短数小时内,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全身乏力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尽管我们全力救治,最终因严重感染,为保生命,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令人痛心。
这起悲剧的“幕后真凶”,正是被称为“海洋中的隐形杀手”——创伤弧菌。 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温暖的海水和海产品中,尤其在夏季繁殖迅速。它具有典型的“三高”危害特征——高感染率、高进展速度、高死亡率,一旦通过破损皮肤(如割伤、刺伤)或经口摄入,就可能在24至48小时内发展为脓毒症和坏死性筋膜炎(俗称“食肉菌感染”),引起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致死率高达50%以上,即便及时救治,也常遗留严重后遗症。 哪些人群更需警惕? ✔ 有基础疾病者(如肝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 ✔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者 ✔ 皮肤有开放性伤口者 这类人群感染创伤弧菌后,病情进展更快,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如何防范创伤弧菌的隐匿威胁? 我院骨科一区李泉副主任医师建议: ✅ 处理海产品时,请务必做好防护: ● 佩戴厚实手套,避免被鱼鳍、虾壳、蟹钳等刺伤; ● 使用专用工具处理生鱼,减少直接接触; ● 处理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 ✅ 一旦受伤,切勿轻视: ● 若被海产品刺伤或划伤,立即用清水和碘伏清洗消毒; ● 观察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 ● 一旦出现不适,请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急诊科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有与海水或海产品的接触史。 ✅ 特别提醒: ● 避免在有伤口时接触海水或处理海鲜; ● 海鲜务必煮熟食用,避免生食或半生食用; ● 有慢性疾病者更应加强防范意识。
这不仅是一次意外,更是一记警钟: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伤口,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成为致命的“缺口”。 创伤弧菌虽隐匿难察,但可防可控,只有提高警惕,科学防护,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李泉 ●职称 副主任医师 ●科室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一区 ●擅长治疗 从事骨外科专业医疗工作二十年。擅长手外伤、四肢创面修复及骨肿瘤等的治疗。 盘景伟 ●职称 主治医师 ●科室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一区 ●擅长治疗 擅长颈腰椎退行性疾病、手外伤及骨肿瘤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