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已至,天气渐渐转凉,但“秋老虎”余威尚存,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降低,人体易出现“秋燥”症状。我院中医科副主任,罗正副主任医师结合中医理论,为大家提供科学调理建议,助您平稳度过季节转换期。


![]()
![]()
作息调整: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立秋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让身体收敛阳气;早上醒后别赖床,早起活动能舒展肺气。记住:别熬夜!别贪睡!跟着太阳的节奏走。 饮食有讲究:润燥为主,少辛多酸 秋燥易伤肺,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 百合:清心安神; 银耳:润燥养肺;莲子:健脾益肾;梨:生津止渴(可煮梨汤喝)。注意:少吃辛辣(葱、姜、辣椒),避免耗伤津液。适当吃点酸味水果(葡萄、山楂等),收敛肺气。但食物效果因人而异,别盲目依赖。 运动要适度:温和锻炼,避免大汗 秋天适合舒缓运动。 散步:饭后慢走,促进消化;太极:调和气血,动静结合; 瑜伽:拉伸筋骨,放松身心。切记:运动后微微出汗即可,别逞强做高强度训练,小心伤阳气! 保暖别忽视:及时添衣,护好关键部位 早晚温差大,及时添衣,老人、小孩及体弱者尤其要注意。 穿衣原则:洋葱式穿搭(多层衣物方便增减); 重点护住腹部、颈部、脚部,避免寒气入侵。 情绪调节:乐观豁达,常晒太阳 秋天气候易引发“悲秋”情绪,试试这些方法:多晒太阳,补充天然维生素D;常做深呼吸,舒展心胸; 和朋友家人聊天,分享快乐。 保持好心情,提升免疫力!
秋季养生核心:顺应自然,平衡阴阳。从细节入手,让身体慢慢适应季节变化,才是长久之道。


罗正 ● 职务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职称 副主任医师 ●擅长 一、擅用经典经方辨治体系,结合独有的津液观、表里观、正邪观,三观综合运用辨证疾病,依疾病的病传病解前瞻性用药,用原方原量,以求达到里邪出表,阴病转阳的学术理念治疗各种常见内科疾病、疑难杂症。 二、习用冯天佑教授的“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以稳、准、轻、巧为原则,配合针灸和中药,在治疗一些顽固、疑难的颈肩腰腿痛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医院门诊坐诊 时间:周一、周三、周五全天 周二 17:30-20:30 地点:门诊3楼41诊室A ●社区坐诊 时间:周二 09:00-12:00 周四 15:00-17:30 地点:角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楼2号诊室 特别提醒 本内容仅为健康科普,不涉及具体医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文中提及食物、运动方法需根据个人体质调整,请勿盲目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