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志,医学博士、高级实验师,如今是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派驻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综合实验室主任。2024年,他从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2025年,他带着多年在肿瘤防治领域的深耕经验,从南宁来到梧州,为这座城市的精准医学和科学研究添砖加瓦。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期间,李科志的研究方向清晰而聚焦。临床分子检测是他的核心工作之一,通过精准的技术手段,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科研及转化方面,他一边深挖肿瘤病因学与发病机制,从根源上探索疾病的奥秘,一边致力于将临床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产品。在公共卫生领域,他始终倡导早诊早治,希望通过把诊疗关口前移,让更多人远离肿瘤威胁。这些积累让他在专业领域站稳了脚跟,也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到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后,综合实验室作为医院的战略支撑部门,李科志肩上的担子不轻。他首先从科研指导入手,主动对接各科室医生,协助他们梳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其转化为研究课题。从课题申报书的撰写,到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再到成果总结,他都全程参与,耐心指导。不少医生在他的帮助下,科研思路逐渐清晰。 生物样本库的建设是李科志来到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开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凭借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积累的丰富经验,他把硬件配置、软件系统和管理模式的成熟做法都带到了梧州。从前期的功能区域规划、可行性论证,到如今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这个样本库将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收集组织、血液等临床样本及相关信息,为肿瘤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李科志说:“样本库建起来后,可以助力医学研究,推动精准医疗,促进疾病防治,为新药研发和临床转化提供核心资源。” 除了硬件建设,李科志同样看重人才培养。他搭建起综合实验平台,结合临床实际需求,为实验室的医生和技术人员开展系统培训。从基础的实验操作规范,到复杂的数据分析方法,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实验室的设备再好,没有懂技术、会科研的人,也发挥不了作用。”他常说,提升团队的科研技能,才能让实验室真正成为医院发展的“引擎”。 此外,李科志还推动建立了新秀丽线虫实验平台,为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此外,综合实验室配合精准医学中心搭建NGS平台,让医院病原体检测和产前诊断能力得到提升,为临床诊疗争取了更多时间。 谈及2024年刚刚完成的博士学业,李科志坦言不易。2011年硕士毕业后,随着工作深入,他发现自己在科研思维和技术能力上遇到了瓶颈。“不突破这个坎,就很难在专业上再进一步。”于是,他决定攻读博士学位。那段时间,他白天要处理医院的工作,晚上和周末就泡在实验室、图书馆,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有了更深的造诣。 多年来,李科志在专业领域的付出收获了丰硕成果:累计发表SCI论文1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还有4项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主持厅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厅级教改课题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