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留言反馈
新闻动态
心肺复苏是溺水救命的关键——学会基本的自救方法能给孩子更多安全保障
作者 :      发表时间 : 2019-07-25 15:39:12     浏览 :

回想起去年暑假,梧州市某小区游泳馆一名男童和一名女童发生溺水,被救出水面时心跳呼吸已停止,在现场带小孩游泳的我院护士罗燕见状,马上组织家属对孩子实施急救并呼叫“120”,由于抢救及时,两名儿童当场恢复了心跳呼吸和意识,医生到现场后男孩已无碍,女孩情况较重即被送往市红十字会医院继续救治的事件,现时提起还心惊胆战.....如果不是当时及时对溺水儿童实施急救,后果将不堪设想。

暑假已到,游泳成为了孩子们假期的娱乐方式之一,学会基本的自救方法很有必要,同时也能给孩子更多安全保障。

    我院急诊副主任医师于晓钧介绍,溺水又称淹溺,常因失足落水或游泳中发生意外事故所致。淹溺的进程很快,一般4-7分钟就可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这时候紧急实施心肺复苏是救命的关键。溺水急救的心肺复苏简单流程可概括为ABC三个流程,一是Airway开放气道,清理溺水者口鼻内的分泌物、水和泥沙、水草等异物。两个指头搭着下颚骨头的地方把头抬起来,开放气道。二是Breathing人工呼吸: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张开口以封闭患者的嘴周围,向患者口内连续吹气,为溺水者提供通气支持。三是Circulation胸外按压:左手手臂伸直,右手扣在左手上,掌根放在两个乳头的连线中央(既胸骨下半段),每分钟按压100-120下,深度5-6厘米(儿童深度5厘米)。胸外按压30次,人口呼吸2次。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在急救时要注意三个要点; 一溺水后任何形式的倒控法都不靠谱!例如人们常用的传统拍背倒水法,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继发误吸,而且也不能彻底排出水分,甚至还会造成其他损伤。现在循证医学已经明确,控水拖延复苏,加重误吸,明显增加死亡率。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指出,没有证据表明水能成为阻塞气道的异物,不要浪费时间用腹部或胸部冲击法来控水。二是脉搏不再作为检查评估心脏是否跳动标准。因为研究表明其准确率只有65%。鉴于此,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规定对非急救专业人员,在进行心肺复苏前不再要求检查颈动脉搏动,而是根据溺水者有无呼吸、咳嗽及对刺激的反应来判断。三是适当延长心肺复苏按压时间。一般来说,对患者心搏骤停后行进行心肺复苏术20~30分钟,未见自主循环恢复,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表现,但对于部分溺水心搏骤停的患者,通过适当延长心肺复苏时间,可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因为溺水者在长时间淹没于水中后仍有完全复苏的可能,这是“潜水”反射在起作用。它使心率减慢、周围小动脉收缩,使血液从肠道和四肢驱至脑和心脏。因为有此保护机制,对循环停止的溺水者即使是超过复苏的时限,通过心肺复苏术仍可能救活。尤其是对5 岁以下儿童,终止心肺复苏时需特别谨慎。因小儿对损伤的耐受力较成人强,即使神经系统检查已经出现无反应状态,某些重要的脑功能仍可恢复。

于晓钧表示,急救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溺水后任何形式的倒控法都不靠谱。例如人们常用的传统拍背倒水法,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继发误吸,而且也不能彻底排出水分,甚至还会造成其他损伤。现在医学已经明确,控水拖延复苏,加重误吸,明显增加死亡率。二是脉搏不再作为检查评估心脏是否跳动标准。在进行心肺复苏前不再要求检查颈动脉搏动,而是根据溺水者有无呼吸、咳嗽及对刺激的反应来判断。三是适当延长心肺复苏按压时间。一般来说,对患者心搏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术2030分钟,但对于部分溺水心搏骤停的患者,通过适当延长心肺复苏时间,可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因为溺水者在长时间淹没于水中后仍有完全复苏的可能。

于晓钧提醒,暑期天气炎热,游泳成了大家的最爱,在提高孩子和家长安全意识的同时,要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给自身和孩子的安全更多的保障。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