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留言反馈
新闻动态
搬动一块骨头 避免截肢痛苦——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
作者 :      发表时间 : 2019-07-24 11:06:31     浏览 :

搬动一块骨头就能避免截肢?医生是在变魔术么?市红十字会骨科的医生们就完成了这样的戏法,为多位糖尿病足的病人完成保肢治疗,避免截肢的痛苦。

何谓糖尿病足?这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属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说起糖尿病足,不仅在众多“糖友”心中,恐怕在很多医生面前都是头疼、棘手的问题,其因病情反复、不断进展,按以往治疗中发展到最后会是无奈的“保命截肢”。但自2016年11月起,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医疗团队率先在我市开展“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迄今为止,已经为近30位糖尿病足患者及10位“脉管炎”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不仅修复了患者的足部溃疡而且免除了截肢之殇。这都是由该院骨科庞彤和梁柱德主任领衔、杨正协以及李泉、杨龙医生等为主的医疗团队充分利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使重度糖尿病足患者享受了新技术带来的希望和信心。

脚上一个小伤口 险些丢了性命

日前,47的朱阿姨来到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复查。再次来到这里,朱阿姨的心情确实格外的高兴。远远的看见主管医生就大声喊:“谢谢,谢谢”。眼前这一幕,朱阿姨几个月前是完全不敢想的。

几个月前的朱阿姨与现在情况迥然不同,那时的她病倒躺在床上有一个多月,一度出现夜间足部疼痛、伤口流脓等症状,甚至面临截肢,险些丢了性命。造成这一切的,最初原因只是右足下的一个“小伤口”,以至于朱阿姨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后怕,“一个简单的糖尿病足怎么就会险些丢了命呢?”

原来,朱阿姨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持续三年血糖高,平时血糖控制的不好,没想到一个不小心就造成了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她反复的说:“再也不敢不关注自己平时的血糖了。”

去年8月,因为看到右前足下有一些脱皮,朱阿姨看的烦就撕掉了这些皮屑,没想到正是这一撕,却撕出了让她终身难忘的两个月。撕后没多久,朱阿姨就发现了右脚出血并感染了。起初也没当回事,但因为血糖控制的一直不好,她的右脚很快出现水肿,伤口越来越大,不断的有黄色液体渗出,并且小腿以下部分出现冰冷和发麻的情况。朱阿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住进了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治疗,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此时只见右足底部伤口已有直径2cm圆形的皮肤破溃,而且非常深,加上朱阿姨的下肢血管功能并不好,入院第二天,检验科危急值血培养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这种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不敏感),此时传统的糖尿病足内科治疗已经无法取得好的疗效,如果再发展下去,朱阿姨唯有面临截肢。

情况危急,经过内分泌科、骨科会诊,在取得病人和家属同意后,最终决定将朱阿姨转到骨科接受手术治疗。在接受骨科医生们细致而谨慎的评估后,原本已经面临截肢的朱阿姨,竟然在“神奇”的新技术下,成功保肢。

  “搬动”一块骨头,重建糖尿病足微循环

这项“神奇”的技术其实叫做“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手术过程其实并不复杂,朱阿姨的主治医师杨正协介绍,在病人的小腿骨上切一块小骨片,用支架固定,然后调节上面的螺纹杆,以每天1毫米的速度把骨片横向向外提拉,3周后再慢慢移回原位。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给骨骼一个合适的牵伸应力,能够调动人自身组织自然修复潜能,组织新陈代谢变得活跃,从而使骨骼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和神经同步生长,从而实现受损组织微循环的自然重建和创面的修复

  为什么足部出事,要在小腿上手术呢?杨正协解释,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足部神经病变使得下肢保护功能减退,足部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动脉灌注不足及微循环障碍后就容易发生溃疡和坏疽,经久不愈。护理不好除了烂脚,还可能引发骨髓炎,有的会被严重感染并引起败血症。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在感染当中还会触发心脏以及脑的问题,出现中毒症状等等。因此“这种微循环障碍可以说是糖尿病患者患上糖尿病足的根本原因”,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恰好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据了解,在此项技术未开展之前,糖尿病足的治疗非常棘手,血管再通术、转流术、清创手术等治疗效果令人遗憾。糖尿病足创面多样化,有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坏死趾、溃疡以及脉管炎等,并且常合并脓毒血症,全身与局部的问题互相影响。而最根本的,是糖尿病人的高血糖把血管壁破坏,阻碍血液流通,导致供血不足,创面难以自愈,病发部位会进入感染、坏死的恶性循环。因此传统方法治标不治本,不少患者只能被迫选择截肢甚至多次截肢为最终治疗手段,以达到阻断其病程的发展及恶化,保全生命。

正是考虑到治疗糖尿病足关键在使病人肢体长出新的微小血管改变血管微循环的问题,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医疗团队创新的采用了“胫骨横向搬移”式手术。杨龙医师介绍说:“骨骼的生长可以促进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和神经同步生长,从而实现受损组织微循环的自然重建和创面的修复,循环的重建进一步促进神经的再生,从而使得糖尿病足得到治愈,这个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微循环重建和创面的修复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糖尿病引起的组织缺血坏死,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这项技术的关键。”

在此,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好血糖这一首要任务,也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每天用温度适宜的水洗脚,但是不要用脚试水温,可请家人代劳或者用温度计;洗脚时仔细检查足部,发现皮肤伤口及时消毒处理;皮肤干裂可以涂尿素软膏;鞋子、袜子要合脚舒服,每天检查鞋内异物、袜子内部粗糙线头,防止足部损伤,更不要赤脚走路;不要用电热毯、暖手宝等取暖,以免因感觉迟钝而烫伤,建议多使用空调;注意戒烟,并注意饮食,少摄入高糖高脂食物。

杨龙医师说:“今年5月开始,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正式成立中国骨搬移治疗糖尿病学组,正式将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作为糖尿病足治疗的常规治疗。其中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花奇凯教授作为学组学术带头人,已成功开展了300多例(2017年1月统计的数据)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临床治疗,其中除了糖尿病足,还有骨髓炎、脉管炎、黑色素瘤、股骨头缺血坏死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不久前,他曾到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讲学,指导该技术在该院的开展,为该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资料和数据。”这对于该院骨科团队进一步对糖尿病足等疾病有效治疗更上一层楼。

 

资料介绍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作为一项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技术,让患者免去截肢的风险。”“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原理来自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该法则是俄罗斯医学专家Ilizarov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肢体再生与功能重建的理论,被公认为近代矫形骨科的第四个里程碑。

image.png

法则原理:生物组织被缓慢牵拉时会产生一定的张力,可刺激组织再生和活跃生长。人的骨骼和人体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一样,具有很大的再生潜力和可塑性,给骨骼一个合适的应力性牵拉,骨骼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神经就会同步生长。



image.png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