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留言反馈
新闻动态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首次开展心脏瓣膜成形术,开启“补心”时代
作者 :陈小汀      发表时间 : 2019-06-07 08:54:42     浏览 :

心脏瓣膜病曾经一度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近20余年来,其发病率虽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仍为心脏外科的三大疾病之一。近日,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胸外科成功开展心脏瓣膜成形手术,该项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院对复杂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治疗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43岁的梁先生在半年前发现活动后总是感觉心悸、气促,四肢出现浮肿,便到医院就诊,经心脏彩超检查发现,患者主动脉瓣中度返流,主动脉瓣右侧窦瘤形成并且已经破裂。为进一步治疗,梁先生来到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胸外科,该科主任、主任医师何家贤查看了患者及检查报告后,认为梁先生需要进行主动脉窦瘤修补以及主动脉成形修补术,而患者主动脉瓣膜本身的形态结构改变不重,可以通过医院近期最新开展的瓣膜成形术进行修复,也就是说把梁先生自身的瓣膜修一修,避免瓣膜置换带来的影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心脏瓣膜?何家贤主任介绍,心脏瓣膜是心脏当中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主、肺动脉之间的“阀门”,正是由于瓣膜的存在从而保证血液在心脏乃至全身处于“单向”流动,维持了正常的生命活动乃至成长发育。所谓心脏瓣膜病就是指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瓣膜因风湿热、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或创伤等出现了病变,影响血流的正常流动,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单瓣膜或多瓣膜病变。一旦瓣膜出现了病变,包括增厚、钙化、粘连、交界处融合、瓣环增厚与钙化、瓣膜冗长导致脱垂等,这就会造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从而导致心脏血液流动方向或流量的改变而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何家贤主任表示,以往心脏瓣膜疾病主要通过瓣膜置换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是大部分心脏外科医生掌握的技术,也是目前大部分心脏瓣膜病人接受的手术方法,但置换机械瓣膜术后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且增加了术后出血与血栓的风险和再次手术风险。“实际上有一部分病人是可以通过瓣膜修复而达到治疗的理想效果的,就是说把自身的瓣膜修复一下,术后不用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出血及血栓的风险,成形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更佳,生存质量大大提高,生存期延长。”何家贤主任说。

经过专家会诊,术前精心准备,5月17日,何家贤主任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专家王治平教授联手为梁先生实施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窦瘤补片修补及主动脉瓣成形手术,术中,何主任将患者心脏主动脉内约2公分的窦瘤瘤体切除,再把主动脉破裂口用补片修补好,接着用无损伤血管缝线将主动脉瓣膜修复成形,经检查没有发现返流,这些操作都必须在心脏完全停止跳动以后完成,最后开放体外循环,患者心脏恢复跳动,将切口缝合,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梁先生转入重症医学科二区继续观察。

瓣膜成形手术是一项难度相当高的手术,该项技术在我国应用较少,原因是大部分心脏外科医生没有掌握这项技术,且国内提供这种治疗的单位非常少。目前,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胸外科已成功开展三例瓣膜成形手术,且效果非常满意。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